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简称:Oxon.)是一所位于英国牛津市的公立大学,建校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具有世界声誉,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市,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虽然牛津大学的确切创立日期仍不清楚,但其历史可大约追溯到十二世纪末,迄今已有九个世纪。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剑桥镇,并成立剑桥大学。自此之后,两间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相当悠久的竞争岁月。
在九个世纪以来,牛津大学一直是全英国乃至于世界级的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桥(Oxbridge),它们两所是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从2002年至2012年,牛津大学已经连续11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英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
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每年在全球选取80名最优秀大四本科生去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这些罗德学者之后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欧洲顶尖大学科英布拉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以及Europaeum中的核心成员。
牛津大学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经济科学、商务管理哲学三大领域的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震撼整个世界,同时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阅读、实验、导师辅导等多种方法结合,尊重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出一代代堪称天之骄子的牛津精英。该校在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律、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丹麦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上均是行内之翘楚。
在近800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培养了6位英国国王、26位英国首相(其中包括格莱斯顿、艾德礼、撒切尔夫人和托尼·布莱尔)、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诗人雪莱、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等。就连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也毕业于牛津大学英文系。2001至2002学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学生总数超过1.65万人,其中,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了1/3,在校研究生的数目约为5000人。牛津大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十二世纪末的时候,牛津镇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中心。从欧洲大陆与其他地方的学者定居在此。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
正是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剑桥大学的创办也是13世纪初。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500年费用。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为本市最大型塔楼。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学院共有101名学生,因此在晚上9:05分(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慢5分钟)大钟敲101下,提醒学生注意宵禁(1963年起不再实施)。
牛津大学每所学院均有其辉煌的历史、神话般的建筑遗迹,可以描画出各种有趣的史实。
至今牛津大学最老的据说是默顿学院,建于1264年,最年轻的叫圣凯瑟琳学院,建于1963年,两个学院相差整整七个世纪。学院除要照料学生食宿外,并安排各类体育、团体社交活动,负责指派导师(tutor)照顾学生。由于各学院财务状况不一,有的学院很有钱,有广大的场地及良好的设备或福利,像客房、图书馆及研究室等。而大学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向外代表各学院,统一安排全校课堂讲授(lecture)及讨论会(Seminar),以及统一颁发毕业文凭等工作。就实质情况来看,学生和所属学院的关系,远超过了大学。
学院的名称听起来很奇怪,其实不少学院的命名是很偶然的原因。比如,基督教堂学院,是因为牛津城最古老的大教堂就在学院之内;万灵学院是为了纪念百年战争战死者的英灵;奥里尔学院则因为刚刚建立的时候,学院买了一所名叫“奥里尔”(意为黄莺)的房子。还有一所学院叫“布拉斯诺兹”,这个字是由英语“铜鼻子”一词演变过来的,因为学院大门上的铜门环很像个鼻子,而且至今还供在学院的餐厅里。学院也不按专业划分,但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学院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基督教堂学院以浓厚的贵族气氛着称;默顿学院出了不少诗人;圣埃德蒙大厅学院特别喜欢招收运动员;奥里尔学院侧重培养牧师;摩德林学院有许多赛艇高手。这些学院彼此平等,学生可以在任何一所学院学习,直到毕业。
目前,牛津共有39个学院,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Head of House和几个Fellows管理,他们都是各种学术领域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6个准学院(称为“永久性私人学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为各宗教教派所办),至今还保留着它们的宗教特许状。此外还有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35个学院中,众灵学院目前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
除学院外,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主要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它们都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不过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是牛津大学内某一学院的一员。牛津现有16个学部:人类学和地理学学部,生物科学学部,临床医学学部,英语和文学学部,法学学部,经典、哲学和古代历史学部,数学学部,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学部,现代历史学部,音乐学部,东方学学部,物理科学学部,生理科学学部,心理学学部,社会学学部,神学学部,文科学部下一般不再分系,理科学部下又分成30多个系,有的学部还设一些中心和研究所。此外,有的研究所(如教育研究所,招收有研究生)不隶属于上述各学部,而直属于大学。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须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误,而且周复一周,哪有那么多新见解、新思想呢?可是,导师不相信解释。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督促学生上进,但这一周一次的压力无论如何让青年学生轻松不起来。
学校的管理很严格。每10个学生学校配一名校工,照顾学生,替他们整理床铺、打扫房间;除此之外,还负责早晨叫醒睡懒觉的学生,检查学生是否去上课。校工有这样双重的责任,所以他们有一个很特殊的称呼,叫“侦察”。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近些年来,牛津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生物医学领域,自从弗雷明在伦敦发现青霉素后,本世纪40年代牛津的科学家弗罗里和蔡恩就将它投入临床应用,结果3人共享诺贝尔奖。今天用得最广的抗生素,1955年为牛津的爱德华·阿布拉罕发现。牛津也致力于将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临床,将核磁共振原理应用于医疗诊断,在发现人体的免疫瓜系统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于临床问题方面,牛津亦起领导作用。该校在艾滋病毒、移植手术和遗传病研究等方面也很有潜力。1987年斯奎波父子公司赠予该校药学系2,000万英镑,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在环境科学领域,牛津的研究涉及森林史、气候变化、遥感、土地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家畜管理、污染、腐蚀、沙漠侵犯等众多课题。
牛津的固体物理、高磁学、激光研究、基本粒子研究和大气物理学等均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物理系的克拉伦登实验室在世界核研究领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基础研究还导向重要的工业开发,包括建立了如牛津仪器公司和牛津激光公司之类的企业。
仅在化学系,牛津目前就拥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该校在蛋白质、新型无机材料合成、分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问世,并在化工、医药、微电子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牛津在地球内部动力学、陆界变形研究、低温处理和古生物学等领域也很有成就。牛津数学研究所在许多数学分支学科中居于世界前列,计算机科学研究在国内外亦有一定地位。牛津被国际上公认为英国的经济学中心。不仅金融、管理学科专家,而且法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也参加到经济学研究中来。1987年进入工商界的牛津毕业生,已超过在其它行业就业的人数。
牛津的发展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亦很活跃,还被誉为研究当代中国最活跃的中心之一。牛津大学有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它的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力量都相当强。
牛津大学创建之时没有规划统一的校区,当时学生和教师都租住在城内不同地方。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就采用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逐渐建起了学院,至今仍保持着这一传统。牛津学院及其机构散布于牛津全城。每个学院由300-500个师生组成一个集体,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文理工科基本齐全。大学的建筑也基本都是各个学院自成一体。学院都是由一片片绿茸茸的草坪与四周环绕的中世纪的土黄色哥特式建筑楼群构成的一座座四方院。并且大多数学院是院中有院。有的学院甚至河、湖、花、草、虫、鱼、鸟、兽一应俱全。汉语把英文词college译为“学院”,大概就来源于牛津和剑桥的四方“院”。虽然从建筑外表看,牛津十分古老,但从内部设备看,却十分现代。在大学科学区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学、核物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进设备。
牛津城
牛津大学不同于其它的大学,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楼房的尖塔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老藤,稀疏的绿叶中绽放着红红的花朵,小城显得古朴素雅。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在牛津街道上散步,不就像回到了历史之中吗?这风情万种的建筑,这云飞浪卷的校园,这几百年积淀的斑斓文化。
英国人把牛津当做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在那里可以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可以重温昔日的辉煌。市内有圣迈克尔教堂的萨克森人塔楼,诺曼人碉堡和城墙遗址等等,处处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难怪英国有一句民谚:“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齐尔维河和爱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经本市之名)的河滨步道,你也可租艘平底船,在齐尔维河上消磨悠闲的午后。
牛津的学院中有许多中世纪建筑瑰宝,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围。街两旁布满中世纪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由于在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因此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不过四周往往围绕着美丽的庭园。尽管大多数的学院这些年来多有改变,但是依然融合许多原有特色。每所学院均有其辉煌的历史、神话般的建筑遗迹,可以描画出各种有趣的史实。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会觉得每个学院都像是中国各地那些破旧的古庙,一进门就给人一种寂寞与荒凉的感觉。因为每个学院完全是中世纪修道院的模样,这也反应牛津人强烈的思古情怀。
城内多塔状建筑,故又得名“塔城”。中世纪的塔楼古色古香,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弥漫着浪漫气息;位于民众方庭的图书馆,建于1371年,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大学植物园,建于1621年,是英国最早的教学植物园;蜿蜒曲折,幽深绵长的皇后小巷,从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现在,快700年历史了,路边的石凳长满了青苔,让人回忆起牛津的起始。王尔德坐过的木凳,肖伯纳倚过的书架,都照原样没动。外面环境如此,走进楼内,让人更加感到历史的份量。在学校最早的图书馆韩夫瑞公爵图书馆里,时光仿佛是静止不动的,寂静充满了这书本的圣殿。从地板到屋顶,全是手稿和未刊资料,它们像宝库一样等待着后来的人去开发。
雷德克利夫广场(Radicliffe Square
)
是大学举行庆典及各项文艺活动的中心,这是整个古城的中心,它远隔了主要街道的喧闹。附近红砖地的铜鼻小巷(Brasenose Lane),巷中三两行人,绿树遮天,让人觉得心阔神逸。圣玛利教堂(St.Mary's Church)位于广场南边,十七世纪前,学校的主要庆典、音乐会都在这举行。广场西侧是建于1509年的Brasenose College,学院因创校时,大门上有一只铜制的“狮鼻扣门环”而得名。学院正门的天庭中,有一座宝蓝色的日晷钟,但因为英格兰特有阴霾天气,一个夏天,也没能见到几次钟上的日影。有人说:“英国只有气候,没有天气”。并不夸张,往往一日之间可以见到下雪、下雨、甚至出太阳,是很平常的情况。
广场的西角是建于十五世纪的神学院(Divinity School),有古典式圆顶的雷德克利夫建筑是牛津很特殊的建筑。它是图书馆的原始建筑。早期作为大学的研讨教室之用,现在改为大学图书馆Bodlien Library的阅览室。
克莱斯特教堂被牛津人亲切呼为“The House”。
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是牛津众多学院中唯一没有大学生的学院,因为学院中只有研究生,因而被视为世界最具学术权威的高级学府之一。城东的莫德林学院的城堡,被人们称为“凝固了的音乐”,的确优美异常。钟楼以大青石砌筑,朝天高指。据说,楼内挂着十口铁钟,当它们相继敲响时,仿佛一曲雄浑磅礴的交响乐!
建于十七世纪的谢尔登尼安剧院是列恩所设计的第一栋建筑,是牛津大学传统授予学位典礼的举行场地。每年夏天,学期结束时,身披黑袍,头戴方帽的学子们,将列队经过大街,进入剧院,在此获得被授予学位的荣誉。
叹息桥(The Bridge of Sighs)甚美,这座优美的地标建于1914年,是威尼斯陡峭拱桥的复制品,连接赫特福学院(HertfordCollege)。
圣母教堂:据说此大学校用教堂是英格兰最多人参观的教区教堂,包括塔楼的古老部分建于14世纪初,从塔顶可以欣赏秀丽风光。教堂是三位牛津殉道者在1555年被称为异教徒地方。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建于1637年的巴洛克式南门廊。
林肯学院:中世纪学院保存最好的一所。校舍仍然保留早期屋顶,包括用来散烟的裂口。
莫德林学院:是既典型又美丽的牛津学院。其15世纪方园的风格于齐尔维河畔为莫德林桥横跨的公园成对比。
大学目前庆典活动的主要场地薛多年剧院(Sheldonian Theatre),位于广场的正北方。在十七世纪左右,由于圣玛利教堂神职人员,抗议过多的活动在教堂举行,影响了教堂清修。于是在一六六九年,由当时的大学校长Sheldonian大主教,筹资兴建这座剧院。剧院的对面就是世界第二大书店Blackwell书店,在这可以买到或邮购到世界各地的书籍。
图书馆
牛津是学术机构的天下。牛津共有104个图书馆。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图书馆于1602年开放,比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早150年,现有藏书600多万册,拥有巨大的地下藏书库。
书店
牛津的书店几乎与图书馆一样多,大大小小也有100多个。有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性书店布莱克韦尔书店(Blackwel),也有许多非常小但内蕴丰富的旧书店。百年老店布莱克韦尔创建于1897年,位于博德林图书馆的对面,在销售图书的同时它还从事出版事业。从外表看,这家书店虽仅有三个不大的店面,但书店的三层楼和地下层连通,最顶层还有二手书店,书的数量和种类多到找书必须借助指示牌的地步。书店中那块从开张就有的著名木牌镶在墙上。牌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开张时的那段让人高兴的话:“没有人会来问你要什么,你想随手翻阅任何书籍,尽管自便。如果你需要,店里职员随时为你服务。不论顾客来看书或是买书,都会受到一样的欢迎。”它在英国有78家连锁店,仅牛津就有10多家分店,分别经营艺术、文学等分类图书和音像资料。另外在其它国家也有许多分店。而且现在通过网络,读者可以迅速查书、订书、购书,享受一流的国际性服务。1994年6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回母校牛津大学参加荣誉院士的授予仪式,还特地到这家书店买书。而书摊则随处可见。
博物馆
另外,在牛津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其中阿什莫尔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建于1683年,是英国第一座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早70年,现为英国第二大博物馆。其它如牛津故事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庇特河流人种史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学自然历史博馆等,它们在自然科学、艺术、文化等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牛津大学的校训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拉丁文),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圣经》中的诗篇第27篇。
芝士圈专业留学顾问将根据十多年的服务经验,借助120,000+份历届申请案例,基于您的背景量身定制,科学、免费地推荐适合您申请的学校,提供专业的建议。
留学道路艰辛,多一份信息,多一分机会,来交个朋友吧!
预约成功!
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联系您,
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