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我们学了多少课程、读了多少学位,最后都是要走上找工作的“归路”。而在读书期间,其实我们就应该早就开始谋划与决定我们以后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如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选择,而迷茫的本质其实是找不到自己。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学会的统计,80%的职业问题都不是职业生涯问题。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华人世界的这一比例超过95%。他们的困惑不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找不到自我。经常有人问我:我该去哪个国家?我该读哪个专业?其实大多数人去哪个国家总是基于这个国家很热门的原因,可是选择问题的标准到底什么?我希望大家自己想想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为什么选了今天这个专业?有的人会说是家长选的,有的人说是调剂的,无论如何,当初的自己肯定是想选一个对得起自己高考分数,或者是对的起未来四年的一个专业,如今看来,高考分数的确没有被浪费,但是你的天资、你的兴趣真的也没有被浪费吗?有人说:“我本科读的财物,研究生要不要换一个方向?是不是要换一个更好就业的?但是换了是不是会浪费本科学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不浪费的心态去做各种选择。然而很多人到了二十多岁发现自己依然没有做过任何独立的选择,哪怕是稍微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么,也很少。
所以职业规划就很重要,职业规划是为了让你找到自己想过的生活。
找自己
如果找不到自己,不提职业规划,哪怕是留学申请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越不了解自己,也会越羡慕别人。
试想这样的场景,如果别的申请者和你绩点相同,背景差不多,那你该怎么办?如何让自己在申请中脱颖而出?很多人被拒了以后说:那肯定是因为我非211的原因。可是真的如此吗?
我们要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怎么找?
“我研究生要选什么专业“、”我要去哪个国家?”、“我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价值。
问问自己:“最想做什么?” 也就是你觉得对于自己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你在一家公司做审核,你觉得很有意义很重要,但有人觉得审核很枯燥。而有的人做市场,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选择是执行力更强的还是理论性更强的工作,需要你自己去把握、感受自己的真正需求。
兴趣。
兴趣是源源不断的能量,比如上枯燥的课的时候会很困,但出去玩却很兴奋。这并不是因为课很无聊,而是你的本身感觉不一样。我们目前的兴趣很大部分是来自于之前做的好的事情,但其他事情难道我们是没有兴趣嘛?不一定,有可能是没有尽全力,也有可能是困于某种状况没有发挥出来,只是我们会习惯于怪没有兴趣的原因。所以兴趣应该是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一种东西。
性格。
你是开放的性格还是封闭的性格?如果让一个内向的人去做销售,他可能会觉得很吃力。所以性格大部分是天生的以及生长环境所带给你的。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好的,所有人都是一样。只是有人偏外向,有人偏内向。
能力。
如果让你去专门训练某种技能,时间长了你也能掌握某种能力。所以现在很流行的在说什么领导力、执行力、等等,于是很多人就赶紧去培养这样的技能。只是这些都是外界告诉你的,它们真的是你必须的嘛?是对你的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吗?所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能力来的更重要。比如,你很喜欢玩单机游戏,你可以在简历里写“善于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有的人喜欢玩网游游戏,那你就可以写“擅长团队合作”。诸如此类。
让我们说到出国留学这件事情上。大家不妨拿出一张a4纸出来,写上自己的性格(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把这些自己的tag都写出来,好好的认识自己。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去认识这个世界。
不妨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想一想~
之前有的学生写过:“我喜欢在五百强公司工作,因为我很喜欢穿正装,正装让我有工作的状态。”那么以此类推,若要进入五百强公司,要怎么做?要进怎样的学校?我们这样通过外面看里面(自己),也是一种找自己的方法。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选择。
那如果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懂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那也很简单,尝试去做不同的事情,试着试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方法很简单但非常有用。你最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自己一步步滚雪球滚出来的。
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估。
我们往常的自我评价都是怎样的?要么偏消极,要么偏积极,或者模糊不清。可是又收到过资深职场人士的评价吗?他们怎么看你的?所以如果要说到职业规划,从同事,尤其是老板那里收到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
木桶效应谁都听过。在此不再赘述。只是,同学们有想过自己的长板(优势)在哪里?通过项目也好,通过实习也好,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比如有的人去读会计,但沟通能力很强,那就可以走咨询的方向,如果计算能力特别强,那就可以走税务或者审计。这就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是和你的缺点过不去,而是找到你的优点将其最大化。
那么说到出国留学,我们如何做背景提升?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优点,只是往往疏忽了这一点。
关于什么叫背景?这个内容其实很多,包括你的学校、专业、成绩、参加的活动、比赛等等。在我大学时期申请留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如果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那就要努力提升除了学校以外的东西。比如清华北大的gpa要求是3.0,那么我们就要努力提升到3.5.
那么,什么是好的背景提升?首先,要“听起来好”,没错,就是要听起来好,你去过的哪些好的、名气大的公司实习过?你参加过哪些有名的比赛?获得了什么名次?
我大学时期做过五段实习,央视、股票、人力资源等等。发现了吗?我尝试了不同的行业,是因为我愿意去尝试每一种的行业,从而来得出结论: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到底擅长什么?这些实习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有机会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并且累积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他们会在某个时刻给你醍醐灌顶的一番话,让你恍然大悟,而这恍然大悟,可能本来需要你用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如此以往,你才会明白这个行业需要什么用的人?那么在学校里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自己?所以,某些天赋上的差距并不是根本,后期不断的积累才是重点。
文章整理自芝士圈与EDUA的联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