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ven,芝士圈留学行家,2018-08~至今就读凯斯西储大学金融硕士学位。
北美留学圈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引用新东方2017-2018年留学白皮书中的数据,在全部留学生中有43%选择美国,16%选择加拿大,也就是说,在每年有近6成留学生涌入题主所说的这个圈子,按照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留学生 万来计算,北美留学圈就是每年扩大 万的庞大群体,如果非要说这些人之前有什么共同点,怕是只有”他们都是中国人”一条了。
从横向来看,北美留学生的专业横跨文理工商医几大部类,就读学校从Top1到社区大学应有尽有,从纵向来说,近年来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但也有更多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成年人选择重返校园,年龄跨度从十来岁到几十岁。更别提相较于国内,北美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价值取向本身就倾向于多元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背景,简单粗暴的将所有人划分到一起构成所谓的北美留学圈本身就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贴标签行为。
虽然我们不能用北美留学圈这个概念来框住目前或曾经在北美地区求学的中国学生这一群体,但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概括一下绝大多数北美留学生们的生活。
北美只有两个地区,特大城市和加州,以及荒凉的村庄。在前者上学,意味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便捷的生活:喜茶一点点还有海底捞,各种mall逛个遍,开车不如地铁快,假期实习很方便,而后者呢,房租要便宜很多,不过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一班的公交和想吃顿凉皮看个国产电影300mile起步,最近的中超开车半小时,很多留学生渡过最开始的适应期后纷纷就变身有车一族。
这个群体中违反最多的当地法规是交通限速。往往新生刚一到校被学姐学长载着去沃尔玛添置生活用品时就要被科普:高速公路上限速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旁边有警车出没,否则所有车都在把最高限速当最低限速开,限65开80才是日常,只要怂一点别做出头鸟,就不会被开ticket。
绝大多数人除本专业外还附修了一个新东方烹饪专业和蓝翔高级课程。被除了甜什么味道都没有的美式中餐逼得八大菜系无所不能,个别天赋异禀的还能融会贯通,专研出烤箱的108种用法,不会做菜的人洗碗技能则一定非常娴熟。租房出了各种状况,从灯泡不亮马桶堵塞到玻璃不知道被谁砸了,原材料不到20刀的成本雇人来修分分钟价格翻十倍,修车更是如此,使得很多工程学院的同学在课外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
在北美留学圈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公寓里的火灾报警器天天响,大概是楼下又有人炒了辣子鸡。
晕倒前一秒还要拉着身边人叮嘱“千万别叫救护车!”
半夜里手机一震,明天due的作业教授临时改了数据。
朋友圈都在感叹,canvas你已经是个成熟的软件,早该学会自己写作业。
也干过为了看个星星唱个k开几百公里的傻事;
也为了第二天的presentation熬过通宵;
周末一趟沃尔玛一趟中超,偶尔蹭卡去一下Costco;
平日里恩格尔系数超高,除了房租,花销大半在吃饭上,黑五和amazon prime day是一年两度的囤货日。
过年时聚在一起打个火锅包包饺子,借来投影把原先无比嫌弃的春晚看得津津有味;
独立日看着漫天烟火,听着震耳欲聋的鞭炮,突然开始想家。
上学时候老师留的各种课下要读文献,慢慢从死也读不完进化到虽然读完要死了但还有余力写份提纲;
小组作业最怕遇到freerider,做作业时永远敲不活,交作业署名的时候倒是随时在线;
期末考试周的时候,捧一杯星巴克的冰美式去图书馆,看ppt看到头晕眼花,去rua一把学校为了预防学生抑郁而请来的猫猫狗狗续命,然后再战一个通宵,一日三餐全交给图书馆的自动售卖机和外卖小哥。
这群人,可能穿衣在大红大紫的帽衫体恤和得体的西装晚礼服之间反复蹦极,可能妆容发型在某些人看来过于“夸张”,可能讲中文的时候,也开始习惯夹杂着英文词汇。
可也是这群人,课堂上和教授引经据典,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一言一行里,总担心给自己所在的群体抹黑。
北美留学圈就是这样一群普通学生,每天赶不完的due,做不完的presentation,面对着越来越难找实习和工作的环境,依然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