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同学从新闻传播转专业申请到会计专业的经历分享:
毕业学校:山东大学(本科)、香港城市大学(硕士)
就读专业:新闻学、传播与新媒体
GPA:3.63/4.0、3.37/4.0
TOEFL:90
GMAT:610
录取信息: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Master of Accountancy program
TA的独家分享 从新闻到会计的断舍离:做足大量research 我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新闻系,和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想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于是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了传播与新媒体的master 。
毕业后我在香港的ORANGE NEWS担任助理新闻编辑的工作一年,之后又回到北京的网易作为广告编辑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认识到了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欢国内的新闻环境, 于是在我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时,我决定辞职结婚,现在拿着F2陪读签证在美国陪老公读博士,也打算以后可以一起留在美国就业。
考虑到外国人在美国做媒体没有一点优势,所以在决定了在美国读硕士后,我只能考虑中国人最好就业的专业,像是Computer Science或是Accouting之类的 ,由于我自己的背景,只有Accounting的跨度不太大,于是我就申请了Accounting的项目。我的目标十分明确,我想要去一个地理位置好的学校,更好地在美国留下来就业。
为此,我自己在申请前期做了大量的research,查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就业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学院教授等 。我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大家不要只是去网上查去搜索,一定要用上自己的所有资源去做这项功课。 我会去寄托、chasedream等一些留学论坛找相关信息,看帖子下面的评论;我也会找周围学Accounting 的朋友介绍在美国在读的同学的联系方式,和他们获取第一手的就读体验。当然我也会去每个学校的官网查看学校的基本信息。
我当时在ChaseDream论坛上找到了一个整理出来的专业排名、综合排名前200 的EXCEL表格,在这两百所学校中,我再一个个查看学校网站来做出筛选。 这其中的学校有一部分是要求本科专业必须为会计,有一部分只接受美国公民,有一部分要求 4或5门先修课,时间成本太大,这些是我所不能满足的要求。在经过自己的重重删选之下,大概只剩下了15所,再综合自己的个人原因,我最终挑选出了两所学校进行申请。
关于查看学校网站的部分,我想说一定要好好看学校的官网 。相信大家在选校的过程中都发现了,有些学校的官网信息表达的非常明白,而有一些学校的官网就 不太人性化,有些问题不太好找。但记得,当你有找不到的问题时,就去网站上Q&A那部分找,大多数问题在那里都能找到 。
如果在看完Q&A部分后还存在疑问,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发邮件联系学校的小秘,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处。一定更要抓住和学校沟通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胆子小,担心自己语言表达不好而不敢沟通, 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在这点上做的都不太好,但记住小秘就是帮你的申请答疑解惑的,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很耐心亲切地回答你的问题。
当时我也是因为与学校的沟通,得到了一次与招生官meet答疑的机会,招生官会回答提出的所有问题 ,如果你有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你可以提前准备好想问的问题 ,比如项目需要的材料、项目招生人数、国际毕业生的去向、毕业生的就业率、项目的课程设置等,任何你不明白的细节问题都可以问。我当时主要问的是关于先修课的问题,因为各个学校对先修课的要求都不一样 ,有的学校要求申请前修完,有的学校要求申请后修完,我的先修课程在5月份才能修完,所以我需要明确地知道这个时间是否能满足学校的课程要求。
社区大学填补背景缺失 在了解到申请学校对于转专业学生的先修课要求后,我就计划着去社区大学完成先修课程的学习。其实很多人对于Community College存在着误区,在我看来,社区大学在美国不能算大学,更像是国内的各种补习机构,在这里你可以修学位,也可以转学分,也可以像我这样修先修课程。
它的设置很灵活,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时它的学费也较一般大学便宜了很多 ,像我修了两门课程共6学分大概花费了2000刀,而如果在大学可能需要花费它的双倍或是更多。
在社区大学,几乎所有课程都可以选择on campus 或是online 。当时一开始我是非常想要选择on campus课程的,那样我可以更多地和教授同学交流 ,在理解课程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口语,了解美国文化。但由于选择on campus的人数太少不能开课,我只能选择online课程。
Online课程也有自己的优势,相比on campus而言,online课程更为灵活 ,学生可以自己选在课程进度,比如我有一门课程可以选择8周修完、12周修完或是一学期修完,同时也可以节省去到学校的路程时间。Online课程的所有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安排 ,包括上课、交作业、参加考试等,课程开始时会下发制定教材,一般一周的时间完成一章的学习,每一章两个quiz、一个作业,完成后教授会上传作业和quiz的答案以及点评 。
在online课程中,自学占到了较大的比例,但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课程的教材讲解都很清晰,当你在作业或者quiz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email或是电话及时询问教授,教授的回复都会十分及时。
在社区大学修先修课的经历,帮助我达到了申请学校的要求,也为我填补了专业背景的缺失,这段经历还是非常值得的。
过去试的错是今日申请的资本 对于这次第二个硕士的申请,我的本科经历几乎没有作用,而我的第一个master以及工作经历的作用较大。
先来说说,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传媒与新媒体硕士的经历吧。本科的时候自己DIY做的申请,当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道要念传媒。一开始想去美国,但是考虑到离家太远以及行业的特殊性,在美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做媒体完全没有优势,如果找不到工作回国就业的话薪水又低,于是我改申了香港的学校。
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的经历 ,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忘,也十分感激。在香港生活的时候,我常常忙到忘记事情,甚至拿着电脑出门也能忘记带回来,为此我准备了一个随身携带的记事本记录好所有事情。当时每天的压力都很大,但这也迫使我做事情有逻辑,分清轻重缓急,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时间规划能力,提升了我的心理素质 。
我第一段工作经历是在香港的ORANGE NEWS。当时ORANGE NEWS是一个初创公司,刚刚拿到风投,从出版发行公司想要转行到新媒体公司。那里的同事和老板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和他们共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但后来我发现,香港并不适合做传媒,在那里广告公关业相对比较发达,而新闻新媒体行业较大陆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于是我决定辞职,回到大陆继续做新闻。
回到北京后,我在网易担任广告编辑一职。相信大家都知道,像网易这种商业网站,新闻是为广告服务的。比如我们在写文章专题的时候,一定需要写能够吸引人的大标题,用夸张的语句来提高网页的点击量、拉广告,我们的业绩也是根据点击量来评判。这一点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伦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虽然依旧很喜欢新闻,但以后不一定会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了。
经历了两段工作经历的我,看到了香港和大陆的行业发展特性,也对自己和新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只有通过自己去看去尝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跨专业文书是个挑战 关于文书的写作,我首先会上官网查看学校的文书要求 ,在申请材料的介绍页面中通常都会具体写明文书中所需要包含的部分。像我申请的北卡V, 文书部分清晰地要求了要包括,项目能带给你什么、你的长短期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优缺点这几个部分 ,所以在文书中你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
在内容组织上,我认为对于Master这样一个自己花钱念书项目的申请,申请者需要在文书中展现自己有足够的学术水平能够完成学业、清楚知道能从项目中学到什么,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要非常清晰。 于是在我自己的文书中,我表达了我真的非常想念这个项目,所以我事先去修了先修课、做很多关于学校和项目的research,体现自己对学校的了解。比如在文书中给我写到我了解到夏洛特是美国第二大金融城市,而且学校的商学院位于市中心,这里有更多的银行和更多的social network,所以该项目的的就业非常高。同时学校有很多著名的校友,也会定期请校友回来做NETWORK,推荐在读的学生去公司就业。
在表达自己对于学校和项目的了解时,也可以去官网上看有没有教授的研究领域与自己契合或是感兴趣 的,想要跟着教授对研究领域学习更深入的这点也可以在文书中表明。
身为转专业的申请者,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把自己之前的经历与现在申请的项目联系起来 ,在文书中表达出即使不是学的对应专业,但对于这个项目以及之后的工作都是有帮助的。比如我在之前的学习中学习过统计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是与Accounting相关的,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项目课程。
同时我了解到会计行业是需要外部审计这个职位的,这个职位需要和不同行业打交道,像媒体、零售、能源、化工等,也需要外派到其他公司工作,这就需要非常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而我之前在媒体行业的经历可以极大程度地帮助我更好的完成工作 ,适应会计行业。而我由于之前的背景经历,也更想专注于媒体行业的外部审计的学习。
申请路上的刻骨铭心 在申请的这段时间里,让我最感动的应该还是我老公的陪伴和鼓励。
之前在选择补先修课的时候,离我们家非常近有一个college school,但它不接受持有非移民签证的学生,于是我老公开车带我去另一家,可是也是相同的原因被拒绝了。我当时真的很无助,也很崩溃,但是在我老公的坚持下我们又跑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现在这家愿意让我入学。我记得当时需要先考语言考试,之后又有一个数学考试,再进行native speaker的考试,整个入学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但我老公一直都开车接送我去学校,在外面等我考试,然后再接我回家。有时候开车一开就要很久,非常辛苦,但他依然一直支持着我。
其次让我最为感激的是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们,他们真的特别好。 当时我的任课老师还是副教授,他现在已经是院长了,每天的工作非常非常忙,但在我和他说自己的申请计划后,他仍然不厌其烦帮我送推荐信,每次的回复速度都非常快,也一直热情地关心着我的申请进度。
录取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