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士圈留学文书
实时查看文书进度,随时随地联系导师
-
智能选校工具
数据基于65000+申请用户,简单2步定制你的专属选校分析
-
留学申请咨询
全面扫除留学疑问,随心所欲召唤行家
-
留学疑问全解答
与梦校学长学姐交流,解答申请路上的任何疑问
我在本科要毕业前也有过和题主一样的困扰,最终选择了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度过了一年美好的时光。
Vica YIN,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金融硕士学位,芝士圈留学行家。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的本科,以3.92/4的高GPA提前一年毕业。提前毕业的很大原因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很想读博士,同时又想压缩整个学习的时间…所以,决定本科读快一点。但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象牙塔里的理论研究比较少有实践的价值;实习的经历告诉我,工作挣钱也很有意思,很有...
显示全部我在本科要毕业前也有过和题主一样的困扰,最终选择了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度过了一年美好的时光。
Vica YIN,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金融硕士学位,芝士圈留学行家。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的本科,以3.92/4的高GPA提前一年毕业。提前毕业的很大原因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很想读博士,同时又想压缩整个学习的时间…所以,决定本科读快一点。但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象牙塔里的理论研究比较少有实践的价值;实习的经历告诉我,工作挣钱也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另外我感觉自己和社会的有一点点发展,如互联网、新媒体等有一点点脱节,所以果断放弃了读博士的想法。大学的学习比较理论化,所以我申请了比较偏重于实践的硕士项目。
当时读研的时候申请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的学校,考虑过去德国念书,但是没有申请。
英国,是因为我很喜欢英伦的风情,感觉和英国的气场相合。这一点很重要,我感觉一个城市的气场会决定人在那里是否生活得舒服,能否有长期努力的欲望,是否可以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加拿大,是因为我本科在加拿大就读,对那里已经比较熟悉,无论是生活还是学术;但最终没有去,原因是,我不喜欢那里的气候,冬天实在太冷啦!!
澳大利亚,呈现给我的画面是阳光和沙滩,挺棒的,所以作为备选,但是最终因为不是很熟悉而放弃了。
香港的话,是考虑到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方和西方交流碰撞的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不论是日后在香港工作或者回国工作都比较方便,所以作为备选。
德国,是因为学风严谨,学费低廉,也有英语授课的项目,但综合考虑,我不会德语,生活上可能会有诸多不便,感觉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了…
至于完全没有考虑美国,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当时一直对去美国上学不是很感冒,不过现在看来,当时也是有一点草率;从同学朋友那边分享的经历来看,美国的教学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确还是很棒的。
下面我主要讲加拿大和英国的申请情况。
加拿大的金融算是比较发达并且比较稳健。当年金融危机之前,加拿大的金融一直被批评过于保守,但正是这个保守,使得加拿大较少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比较代表性的学校有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UBC、麦吉尔大学、渥太华大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项目可能分布在多个不同的学院,比如商学院、经济学院、数学学院、工程学院等,根据大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去相应的学校寻找心仪的项目。一般来讲,商学院更侧重于实践,经济学院更侧重理论和宏观经济,数学和工程学院对数理要求比较高。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有重点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总体来说,商学院对申请者的专业放得最宽,所以竞争也相对的更加激烈一些。
同时,很多项目会自带实习时间,但需要申请者自行申请具体的实习项目。所以,是否有实习、实习项目的质量也是筛选项目的考虑选项之一。
在加拿大,多伦多算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金融也比较发达,有利于毕业以后在国外就业。渥太华是政治中心,一些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供职于加拿大的政府部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渥太华说英法双语。
加拿大是个适合留学之后找工作的地方,对留学生工作签证也比较友好,研究生毕业都能提供工作签证。
英国是我去读研究生的地方。和加拿大相比,气候比较好(虽然英国的天气也饱受吐槽),没有加拿大那么冷。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金融氛围比较好。我当时申请了伦敦的诸多学校,但是最终选择了去爱丁堡读书。爱丁堡也算是苏格兰的金融中心。关键是爱丁堡城市不大不小,去哪都很方便。爱丁堡也是一些英国著名金融机构的总部。但平心而论(经过和同学们的沟通),伦敦学校招聘会的确会比爱丁堡的质量高一些,表现在:名头大的公司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伦敦,在爱丁堡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少(但是大公司都会去的);伦敦招聘会纪念品质量更高。
英国的金融项目多种多样。基本分为研究型和非研究型。研究型是为读博士做准备的,通常会对申请人的研究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非研究型主要针对就业,最近英国政府要放宽psw签证,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从金融的项目来说,每个项目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会计、投资、数理、量化、资产管理等,还有很多比较新比较专的项目,比如碳金融、房地产金融等。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综合选择。
是否有最后的论文也是区别各种项目重要的参考。没有论文的项目一般由两个学期的课程组成,历时8个月。有论文的项目一般历时1年,多出的4个月是大家写论文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未来想在国内有些城市走留学生渠道落户,落户条件是对出国时长有要求。申请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申请。不写论文是最为高效的硕士项目;写论文的好处在于会帮自己对前一阵的学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且真正拥有自己的智力产出。
国内高考竞争激励,所以好大学可以称得上“严进”二字。相信能考到985,211的,高中都属于比较努力的那一拨。可能是国内大学管的不严吧,题主感到学习氛围不浓厚。
相较而言,国外大学尤其是加拿大大学更倾向于“宽进严出”。不同专业有不同层级的课为大家所选择。拿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数学举例。在多伦多大学,一年级的数学微积分分为MAT133, MAT135+MAT136,MAT137,MAT157等,难度也是依次增加,每一门课的侧重也是...
显示全部国内高考竞争激励,所以好大学可以称得上“严进”二字。相信能考到985,211的,高中都属于比较努力的那一拨。可能是国内大学管的不严吧,题主感到学习氛围不浓厚。
相较而言,国外大学尤其是加拿大大学更倾向于“宽进严出”。不同专业有不同层级的课为大家所选择。拿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数学举例。在多伦多大学,一年级的数学微积分分为MAT133, MAT135+MAT136,MAT137,MAT157等,难度也是依次增加,每一门课的侧重也是有所不同。之所以设置这么多课,核心思想就是一个,请根据自身基础和未来要学的专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假设,A就是奔着数学家的路,那就MAT157吧;B可能数学不是很好,但一定要有一门数学课才能毕业,那就MAT133,等等。不过,不论选哪门课,整个学习的周期都充满了各种阶段性的测试。每周有小测试(Quiz)和作业,一个学期可能有3次阶段测试(2 midterm + 1 final),而且每个小项都要计分。通过这个机制,让大家不敢太懈怠,普遍还是比较上心的。
第二,国外大学对专业的选择比较自由。和国内转系转专业的繁琐不同,在多伦多大学,如果想转专业,只需要选目标专业的课即可。在多大,最终毕业是看学生是否修够了某个专业要求的必修课和所有学分。所以,转专业这事儿几乎零门槛。当然,某些对成绩有要求的专业例外了,那需要满足专业要求才能申请的。
第三,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习的氛围努力程度还是看自己和看所处的小团体。出国留学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而且人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可以见到轻轻松松拿到GPA4.0的学霸,可以见到穿梭于各种活动现场的社交达人,也可以见到题主口中“堕落”的人。但是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当然也相应的有缺点和劣势。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什么,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在国外,我感到最有收获的一点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很多元,彼此之间也很包容,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而且,在加拿大,人和人之间有种冷漠的友善。说到友善,大街上陌生人之间都会热情say hi。我记得第一次去加拿大,行李大包小包,一个行李车推不下,过马路的时候还翻车了。这时候,路上的车就静静地停在路边,也没有狂按喇叭,还有热心的加拿大人帮我把行李收拾了起来。当时就觉得很棒。说到冷漠,可能是因为气候原因,偏北的地方人都比较冷...但更多的是因为大家对彼此隐私的界限保护得很好,很少能够更加深入的交流。这种状态反而比较适合我,所以我回到国内也有些许的不适应。言归正传,还是要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在国外就更是如此。
应该这样说,如果英语水平高的话,语言考试肯定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得到不错分数的人,实际的英语水平可能不适应国外的大学教学。也就是说,分数和实际水平之间可能会有一个错配。不过,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外的生活,还是要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听,推荐网易公开课,上面有很多国外大学的课程,可以完全模拟课堂的环境,提升自己听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说,最好是能够有环境找到愿意一同说英语的人一起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和英语角的作用,说不定就能找到你志同道合的人。现在也有很多付费的聊天老师和聊天社群,可以自行寻找加入。至于话题,我认为要从自己感兴趣有得说的地方着手,这样才能够聊得下去,才可持续,不必太拘泥于考试的那些。
读,这个资源就更丰富了。可以读专业论文,这样学习专业课和英语两不误。可以读流行的小说,流行的小说用语更为贴近当代的生活用语,不会落伍,而且流行小说读起来比较流畅舒服,能够轻松的读下去。可以读新闻,看twitter,等等。总之,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找到内在动因做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写,生活中有感触的时候可以用英文记录下来,保持一个对英文的敏感度。用词不用特别的高级,主要是考虑到整个行文的逻辑,和怎样用自己会的词语把意思准确的表述出来。
至于考试,很多机构都会开那种技巧课程,可以适当的上一上,保证考试分数能够大于等于你真实的英语水平。总之,还是要去做事情,行动起来之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也能够降低自己的焦虑。
加拿大相比美国英国来说,学费相对便宜一些(多伦多大学例外。。。),国际学生一年大概4万加币左右吧。生活费的话,看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了,省一点的话800-1000加币一个月还是可以的。如果手头宽裕的话,想花多少也都是有地方能花出去的。学校宿舍相对于租房子来说比较方便,有单人间和双人间可以选择,宿舍还往往包含着meal plan,就是食堂自助餐那种。在外租房子需要考虑,时间、地点、室友、安全性、价钱、合同等等,要操心的事情比较多,身边也总有因为租房子闹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要租房子,需要前期做好调研工作。租房子的优势在于,退税的时候能够多退一小笔钱,加拿大住宿舍交的钱是不计入退税范围的。
工作的话,加拿大学生签证允许学生每周工作不超过一定的小时数,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申请一些实习或者是赚钱的机会。答主推荐大家可以试试学校自身提供的工作岗位,学术上的比如Teaching assistant, Lab assistant, Research assistant等,这样工作对学术也是促进;还有一些校内的餐厅零售员工,书店员工等等,也可以提供一些收入。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些校外的工作,多接触社会,挣一些小钱。如果手头宽裕的话,建议能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实习、志愿者工作,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多多学习知识了解文化,毕竟挣钱是一辈子的事儿,大学就只有这几年。
至于去哪里挣点小钱钱的part-time工作,建议多去浏览学校的career center website, 多多留心学校各部门发来的邮件,筛选其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多多申请就好。也可以直接去心仪的小店(如星巴克之类的)提交简历。
DIY的话,就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弄清流程和时间点,把材料准备妥当。
首先要去各个学校的官网,了解不同项目的申请要求。学校官网一般都会写得比较清楚,按照指示去做就好。
第二,申请时间点。申请当然是越早越好,因为时间早的话录取名额就多一些。但是,只要是在申请日期截止之前都是可以的。不想题主问题中写的过了9、10月就希望渺茫。所以,题主不要过分焦虑啦。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像是成绩单、托福、雅思这种标准化的材料,是怎样就是怎样,就比较简单。文书就在这些标准化材料中显得格外重要。文书就像一个自画像,它是能够展现出申请人的特点、个性和优势的。在标准化分数相近的情况下,文书越出彩,录取的可能性越大。在DIY的过程中,文书也是大家遇到的最高的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有些人经历丰富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有些人可能中文文章写得不错,但是英文表达不地道......总之,文书这里还是建议需要有一个懂行的人来把把关。可以找之前申请过的朋友,也可以找一些付费的文书修改机构。一篇漂亮的文书更能打动招生官的心。
最后,出国留学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对人的各个方面都是考验,但是作为一个留学生,能够感受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语言,学习专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视野,感受不同的价值观,遇到更多的机会......收获绝对和付出成正比。如果你有想法,就坚定地去做吧!
以上,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隔阂,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或是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彼此之间有间隔。
不说异国吧,就是在咱们中国,南方北方、不...
显示全部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隔阂,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或是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彼此之间有间隔。
不说异国吧,就是在咱们中国,南方北方、不同省市也存在着隔阂。“五仁月饼”、“甜vs咸豆腐脑”、“荔枝蘸酱油”等等,也是文化隔阂的一种。福建人和东北人的著名成语接龙段子“心心相印-印(认)贼作父-父(互)相伤害-害(还)想咋地”,也是文化隔阂的体现。但是大家还是能愉快的玩耍呀。所以文化隔阂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广泛存在的正常现象。
至于融入,想不想融入是一个问题,能不能融入是另一个问题。先说想不想。有很多人出国,希望留在国外,也有很多人,出国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回国发展。第二类人可能就没有想融入,反而更加在乎出国留学的华人圈子,和中国小伙伴关系紧密,自得其乐。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抱团的现象,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人都是群体动物,倾向于和自己气场相合的人在一起玩耍。对于在当地的华人来说,其实大部分人不用融入“当地人”(特指几代以上都是该国国籍)也能过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有华人社区、韩国城、印度社区、黑人社区、墨西哥人社区等等的存在。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能融入得很好,这部分人一方面自身很外向,有意愿去主动融入,另外一方面,自身很有价值。毕竟人和人之间长久的关系,除了情感之外,更多还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
不光中国人,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这里,特别推荐大家看一个美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讲得就是华人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故事。
对于留学生来说,外国朋友要看运气。如果当地人恰巧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那简直就是完美。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聊起来。不论在哪里,面对面的聊天都是最好的了解和增进感情的途径。建议大家多去学校的东亚问题研究中心逛一逛,很容易遇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如果你恰巧对国外的生活社交方式很适应,喜欢party,也很棒,可以尽可能的去参加,参加多了混个脸熟,慢慢的会有朋友的。朋友主要是要有共同点。比如说,同上一门课的group partner就很容易成为熟人,因为课程的原因,大家总会交流,深入了解之后,相似的人就会继续保持朋友关系。所以想要融入的话,不要排斥外国队友哦。很多在国外工作的朋友会说,工作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更加融入社会,因为为了把事情做好,你需要不自觉地和很多人当地人发生联系,联系越多,越了解当地的生活,才越能融入进去。总之,要有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一切顺其自然比较好。
如果真的特别特别想教外国朋友的话,建议需要自己补补课。多看看美剧,了解当地的政治历史文化,了解当地孩子小时候看过的书,玩过啥游戏。就像《哈利波特》中的赫敏,父母都是麻瓜,为了了解魔法世界找到死亡圣器,她从头去了解魔法世界里的《彼得翁的故事集》。就如《欢乐颂》中安迪提到,为了融入社会,听懂大家开玩笑的梗,她几乎记住了整部《加菲猫》。就像外国人不明白为啥我们听到“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 红旗招展 人山人海”这样冠冕堂皇的话为什么会会心一笑一样;“加菲猫为什么讨厌星期一”这样的工作梗儿,没有文化熏陶我们也很难get到其中幽默的点。了解别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文化。
总之一点,要找到和自己气场相合的人,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志同道合,种族不同又怎样?志不同道不合,种族相同又怎样?
实时查看文书进度,随时随地联系导师
数据基于65000+申请用户,简单2步定制你的专属选校分析
全面扫除留学疑问,随心所欲召唤行家
与梦校学长学姐交流,解答申请路上的任何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