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Ph.D.学制一般full-time是三至四年,part-time会更长一点,具体毕业时间根据个人进度调整。
想说一句……在国外一些有名的大学读Ph.D.的人里,有一些是真的很厉害,真正的学霸。但是也会有些是误打误撞在懵懂中走上了Ph.D.的道路。
作者Alexandra Zhou,剑桥物理系博士在读,本科毕业于UCLA,取得biophysics与neuroscience双学位。
首先,个人觉得强度大概更多的取决于专业,具体方向,还有导师和组里的风格。比如说在同一个学校里,有一些组大家都非常勤奋,周末都会去做实验;也有一些组大家比较放松,每天还会有固定的社交时间。
其次,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日常的工作强度。
再有就是,除了高度自律的大牛和学霸,很多人都是deadline-driven,强度的曲线随着deadline(比如说和导师见面,要在组会做presentation)的靠近而升高到峰值,随着deadline过去又会回到一个相对平稳而规律的状态。
先说说组里大部分的同事。
工作上,我们组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组,然后有些人主要做理论,还有些人主要做实验。
平时做实验的人要用显微镜或者别的器材都需要提前在日历上约好时间。大部分的时候日历从早上9点到晚上8、9点都是定满的,然后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天可能都会有1~2个小时的实验。在不做实验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在办公室里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说分析数据,或者跟同事开会,或者读读文献,又或者为了之后的实验做一些准备工作。
基本从早上9点开始,陆陆续续地大家都会来到实验室,然后从下午五点开始会有人离开。但是回家了之后有可能还有别的任务,所以工作日平时多半都是排满的。到了周五晚上的时候大家会约着去喝个酒之类的,很有闲心的时候还会约着去哪个学院吃顿正式的晚餐,然后周末一般就是宅家补觉,出去买个菜啥的,有时候还会整理或者分析一些数据之类的。
学习上,我们学校的Ph.D.在读博的期间没有任何硬性的上课的要求。如果有看到自己感兴趣或是觉得有用的课程的话,可以随时去旁听。所以学习的时间和方式都有很大的自由度。由于多数人在读Ph.D.前会完成硕士学位,在读硕士期间都修过专业课,到了Ph.D.的阶段基本上就是通过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去查阅资料或者paper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工作,比如说我自己的日程安排就会稍微不一样一点。
基于我目前研究的项目需求,我比较少用我们组的器材,而是主要用别的组的一个显微镜,然后这个显微镜除了我和另外一个人,也没有别人用,所以一般我们两个就错开时间做实验。一般我也是早上9点之前会到实验室安排一下一天的日程,然后,本学年的这两个学期有在旁听两节早上9点的课。一天当中,早上会做实验(包括前期准备试剂),中午吃点东西之后会整理一下早上的实验结果或者方法,然后到了下午有时候实验碰到了问题就会查一些文献,如果实验比较顺利的话就再接再厉。正常情况下到了下午六点左右,我会结束一天的实验,然后整理一下数据和实验记录,就差不多回家。晚饭之后如果早上去听了课,就整理一下课堂的笔记;别的时候会花一点时间练琴,看小说,和锻炼身体(玩个switch健身环什么的),然后睡觉前会整理一下这一天的to-do list。
周末的话,我觉得我主要有两件事。一个就是放松自己,比如说出门去骑车或者逛逛,还有跟朋友联机打打游戏;另外一个就是对自己过去一周做完的事情进行一个回顾,然后对下周的安排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想法。
身边在国外比较厉害的学校读Ph.D.的人,共同的特质就是本科或者硕士标化成绩都不错,毕竟有入学的门槛在里面。学校认识的人里面,有少数人是类似于Sheldon Cooper这样的天才,每天下午到了5点就走,paper发起来也是轻松又漂亮;但大部分人还是通过后天努力,甚至做实验做到凌晨,毕竟勤能补拙。
总体来说,每个Ph.D.学生工作的强度和节奏都会因为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而有不同,但是大家都很珍惜当下的时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芝士圈留学平台把800多位海外导师、留学生行家,根据教育背景、专业经历进行智能数据分析,形成服务提供者数据库;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和背景进行智能匹配,生成服务提供者名单供用户选择。
目前所涵盖的服务有:外籍顾问文书修改服务、留学顾问咨询服务、学术文章翻译润色服务、国际快递服务、留学申请档案查阅服务。截止目前,芝士圈已服务申请者超过35395 位,人均3.7个offer/AD。包括哈佛、剑桥、牛津、斯坦福等世界高等学府offer。
芝士圈留学免费福利
- 注册后免费查看一份成功者申请档案: 名校录取者GPA、语言成绩、留学文书
- 申请成功者背景参考: 注册 后添加客服微信,发送「目标申请国家/地区+专业」领取
- 注册后无限量查看:留学文书范文,含PS/SOP、简历、essa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