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风景图到处可以看到,附几张生活中拍的加拿大特色的大雪图,大家感受一下!
我在加拿大生活7年,其中在圣凯瑟琳住了8个月,在圣约翰斯住了4个月,剩余时间都住伦敦(对,加拿大有个小伦敦)。这期间,我在韦仕顿大学(Western University)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并有一个小宝宝。加拿大留学圈复杂多样,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我仅以我的经历和视角为大家描述一些片段。
目录便于阅读:
信息来源
学生群体
社交活动
文化差异
衣食住行
文章作者Emma Chen,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教育学硕士、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芝士圈留学行家。
信息来源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一般有五大要素:及时性、相关性、权威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如果能够细细思考这几方面,你就能够更好地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从什么地方去获取。如果有问题,是问朋友,问学长学姐,还是问学校办公室;是搜网页,搜数据库,还是挑选书目。不同的信息来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收获。
国内每个班都有班长团支书,信息是通过最高层一级一级有组织地通知下来,重要信息会反复强调,同学们接收信息是被动的。
在国外的高校,学校信息是通过发邮件的方式直接传达到每一个同学注册的学校邮箱。没有人来直接告诉你,大家必须要每天查邮件,主动去获取信息。刚到加拿大学习的第一学期,我特别没有安全感,生怕漏了什么信息,同学之间每天很焦虑地互通有无。后来养成每天查邮件的习惯,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查邮件,每一封邮件反复读。再后来通过邮件标题筛选邮件,没兴趣的就直接略过,相关邮件重要邮件才仔细看。
生活中,大多数留学生除了继续关注微信朋友圈,还都会有Facebook, Gmail, YouTube账号。拥有更多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权,就会常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传播现象。想起芝士圈最初创立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留学中介信息不对称。芝士圈的顾问行家都是有留学背景的人群,对学校的官方网站相当熟悉,结合自身的经历,提供的信息相对真实准确。
学生群体
国内一般是全身心学习,然后学业结束找一份工作,在固定的工作单位升职加薪,即使有调动,也不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加拿大学习的目的多元化,为了移民,为了学历,为了工作,为了带孩子时间灵活等等。留学生学习阶段不仅仅是在校学习,与此同时,在一个单位长期做志愿者或者兼职是普遍现象,一边学习一边积攒工作经验。在学习期间结婚生子也很平常,好多有小宝宝的妈妈都还没结束学业。很多教授也不反对带宝宝去上课,抱着孩子做演讲(presentation)也是可以的。
多元现象导致了在校的年龄差异和多重身份。本科生相对还好,硕士生和博士生横跨二十几到五十几,是同学,同时也可能是长辈。在加拿大这个有名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多重身份再平常不过,是学生,同时也可能是老师;是学生,同时也可能是某公司CEO。不少人外显身份被人熟知,聊得久了深入了才知道他们的隐藏身份,真是身边处处有惊喜。总而言之,留学圈称之为学生群体,但不局限于学生身份。
社交活动
留学生活中,社交活动五花八门。校园里有很多俱乐部,每学期orientation期间都会宣传,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汇聚到一起。学校会定期组织校友活动,国际生交流活动以及专业内部活动。做各类学生工作也会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校外活动更为广泛,徒步旅行、摄影、插花、建模、餐饮、打靶、打猎、开游艇、开飞机等等,只要有兴趣爱好,就不怕找不到组织。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Facebook、当地城市官网加入团队并了解活动信息。
圈子多,选择广。想提升自己或者放纵自己,都由自己的选择。融入一个什么样的圈子,大部分决定了会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进而会或多或少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虽然都是加拿大留学圈,但一个个的小圈子可以很不相同,自主选择性显得特别重要。现如今中国超市和中国餐馆林立,银行、电信公司、大使馆等机构都有中文服务,尤其是多伦多和温哥华地区,很多店面都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扫码付款,如果不想走出舒适区,全天说中文也能生存。
文化差异
到了加拿大后才发现,没有人按照英语课本中学的对话来讲。
一般打招呼问 “How are you?” 回答最多的是 “Good”,而不是 “I’m fine”。“I’m fine” 一般接在 “Are you ok?” 后回答。告别的时候也很少说 “See you”,而是用 “Have a good day” 或者 “Take care” 等来代替。
另外,我在加拿大7年很少听人说 “disagree”,一般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会先肯定 “Good point! I agree with (观点的一部分)。From my perspective (不同意见的部分)”,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I think (完全相反的观点)”。
前面提到发邮件是学习和工作的主要交流途径。发邮件时要打招呼,比如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appy Monday” 。回邮件时,在表达正式内容之前得感谢一下,比如 “Thanks for sharing the information”。任何东西都可以感谢,实在没有可以谢的,可以说 “Thanks for your email”。看似可有可无的话,实际上不可或缺。当一个人习惯收到这样模式的邮件,突然有一封邮件不是这样的,真的会觉得很不礼貌。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是留学的一门必修课。
衣食住行
大多数加拿大城市会有大半年的冬天,而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相当大。大家都会备一件很厚的羽绒服,出门穿,进屋脱。富裕一点的人手一件加拿大鹅羽绒服,毕竟是加拿大特产嘛!夏天正好相反,外面特别热,有些室内有点凉。出门随手带一件方便穿和脱的外套也成了必需品。有的人在加拿大的Mall买衣服,有的人还是选择淘宝买(今年双十一我也试了一下,加拿大的银行卡居然可以直接用,自动转换金额,十几样东西运到一个地点集装再运到家门口,下单到到货不到两周,有点震惊),当然也有从当地网上买,也有从其他国家代购,衣服不分国界。
因为学校没有食堂,留学生基本都会做饭吧,只是做得好还是糊弄一下的差别。有的人一次做二三十个鸡翅或者鸡腿,分一星期吃,第一天做,后面都只要热一热就行;有的人煮个面加点榨菜一餐就熬过去了;有的人去超市买半成品,热一热就可以吃;有的人一个披萨分两餐吃:午饭加晚饭。有追求的人就不一样,买各种调料和工具,下个做菜APP,很认真地一步一步照做。做菜的种类还要有变化,中餐、西餐、日料轮着来。富有一点的人一星期一半在饭店吃,一半在家里吃。也有周末跑去其他城市买菜或者仅仅为在那吃一餐饭。伙食费一个月从两三百到几千加元不等,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策略。
住宿的选择也不少: 住公寓 (apartment),住别墅 (house),住联排别墅 (townhouse),住当地人家里 (homestay),当然也可以住学校公寓。(这里也存在文化语言差异,国内一般认为的小别墅,在这边大家都称 “house”,但 “house” 翻译成中文是 “住宅;房子”,一般不会翻译成别墅。)住宿问题学校不会安排,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就算是住学校的公寓也需要申请,还不一定能申请到。合租的趣闻趣事就很多了,没有好坏,一切都是经历。
加拿大地广人稀,出行公交车和汽车最为常见。公交车到达每一站都很准时,误差不超过两分钟。每个路线的公交车一般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才有一辆,如果错过了,就真的要等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在大雪风飞、瑟瑟发抖的冬天,怎一个惨字了得!我在圣凯瑟琳的时候,从我住的地方到学校自己开车只要12分钟,坐公交车得近一小时,还遇到过公交车变号转路线,开到一半不服务了直接开去终点站等状况,特别无语。我在圣约翰斯的时候遇到过公交车全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泥,路边没什么路灯,从车内完全看不清开到哪了,得配合手机地图看开到哪了,哪里下车。公交车也不报站,下一站要下车得自己提前拉线提醒司机。在加拿大生活没有小汽车真的很艰难。有小汽车就方便很多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加拿大风景如画,空闲之余,大家都会去各大城市观光旅行。
出国留学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加拿大这样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留学经历的人和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看这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留学,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感受文化,也是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留学生活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体会,希望大家能够踊跃申请,探索多姿多彩的世界!
芝士圈留学平台把800多位海外导师、留学生行家,根据教育背景、专业经历进行智能数据分析,形成服务提供者数据库;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和背景进行智能匹配,生成服务提供者名单供用户选择。
目前所涵盖的服务有:外籍顾问文书修改服务、留学顾问咨询服务、学术文章翻译润色服务、国际快递服务、留学申请档案查阅服务。截止目前,芝士圈已服务申请者超过35377 位,人均3.7个offer/AD。包括哈佛、剑桥、牛津、斯坦福等世界高等学府offer。
芝士圈留学免费福利
- 注册后免费查看一份成功者申请档案: 名校录取者GPA、语言成绩、留学文书
- 申请成功者背景参考: 注册 后添加客服微信,发送「目标申请国家/地区+专业」领取
- 注册后无限量查看:留学文书范文,含PS/SOP、简历、essay等